高铁五问数看高铁开通以来对牡丹江
年12月31日哈牡高铁的正式开通,标志着牡丹江市融入国家“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也拉近了牡丹江市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会哈尔滨的距离,更密切了牡丹江市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为牡丹江市进一步快速融入哈长城市群、哈大齐工业走廊,推动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高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高铁发展经验来看,高铁在带来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铁互通地区之间的经济“对抗”,这种对抗是高铁互通的两端以及连线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人才等综合实力的一次相互考验。五月已过,高铁到底给牡丹江带来了什么?
一、人来了还是走了?
1.从发送旅客人数看,高铁的确带动人流明显增加。前四月,牡丹江火车站发送旅客.3万人,同比增长13.8%,增速高于同期21.6个百分点(牡站暂无法分进出牡丹江的旅客)。哈牡高铁建成通车前后对比,全市发送旅客数量明显增长,很大一部分旅客在规划出行方式时将高铁置于首选是铁路客运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2.从外省移动电话用户漫游情况看,省际人流“入不敷出”。据中国移动公司的大数据显示,高铁开通前后,外省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来牡漫游的月时点平均数(即外省来牡)分别为12.26万和14.17万,增加不到2万、增长15.57%;牡丹江移动用户出省漫游的月时点平均数(即牡丹江到外省)分别为18.42万和24.53万,增加6万多、增长33.17%,增幅是省外漫入的两倍。
分地区看,高铁开通前,省际进、出的地区以通航班的省市和东北临近地区为主。如年12月省外流入有2/3来自广东(19.4%)、北京(16.3%)、辽宁(9.6%)、吉林(9%)、山东(8.4%)、河北(4%)六地;流出省外的主要目的地为北京(14%)、山东(13%)、辽宁(11%)、吉林(9%)、广东(7%)、河北(6%),占60%。高铁开通后,国内来访归属地没有较大的变化,也是以通航班省市和辽吉两省为主,但全市流出的目的地则发生变化,以10小时高铁车程覆盖范围区域为主。如年4、5两月,60%以上的是由北京(19%)、广东(15%)、江苏(11.7%)、上海(7%)、辽宁(6.5%)、山东(5.6%)等地来牡。由牡出省的目的地主要变化为辽宁(26.2%)、河南(12.7%),山东(10.3%)、北京(6.5%)这些为主,占比近60%。
3.从省内移动电话用户漫游情况看,省内人流总体稳定。高铁开通前后,全省其他地市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来牡漫游的月时点平均数(即省内地市来牡)分别为8.67万和8.49万,总量略有减少、下降2%;牡丹江手机用户出市漫游的月时点平均数(即牡丹江到省内市)分别为7.51万和8.17万,增加0.6万多、增长8.8%。虽然省内人流是“来的比走的多”,但总体没有大幅度的变化。高铁开通前后,牡丹江流入流出地没有大的变化,都是以哈尔滨为主(50~60%)。从流入的来源地看,哈尔滨和鸡西是主要流入地,占2/3强(鸡西是来牡乘车);从流出目的地看,哈尔滨、鸡西、绥化、鹤岗是主要到访地,占比超过70%。
因此,可得出结论:一是高铁开通的确带动了人流增加,特别是牡丹江火车站发送旅客数、全市的省际出入人流均实现两位数的大幅增长。二是高铁开通方便了人员外流,没有形成平等的人员“对流”和预想的“井喷式”人员流入,特别是全市的省际人流是“走的多、来的少”“入不敷出”,当前的确是“高铁来了,人走了”。
二、消费增了还是少了?
1.从旅游数据看,高铁开通带来的是“慢进快游”到“快进快游”的变化,短期带动并不明显。相关调查研究认为“高铁给城市带来了很多商机,其中旅游业受益最大”。前四月,全市旅游总人次.41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4%,其中国内旅游总人次.6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8%。尽管旅游总人次比同期增加了21.54万人,旅游总收入比同期增加了3.7亿元。但从速度看,高铁的开通并没有预想中那样给全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井喷似”的增长,前四月全市旅游总人次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旅游数据印证一个事实:高铁开通后,游客可以实现当日来、当日回,对全市而言,交通引流带来了旅游人数的增加,但游客在全市消费不多,高铁对旅游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没有明显增加。
2.从消费“点调”数据看,高铁开通对全市实体商贸特别是中高档消费的冲击最为直接。尽管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亿元(季报),同比增长6.9%,实现了“开门红”。但从“点调”情况看,中高档消费出现明显下滑。1-4月,全市主要的17家住宿餐饮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同比下降3.2%,其中夏威夷、世茂假日等10户企业收入负增长,最高降幅达到42.1%。大商百货大楼、新玛特、万达等3户相对高档的大商场共实现销售收入5.9亿元,同比下降5.9%。因此,可以判断:高铁开通后,全市实体商贸业面对的是与哈尔滨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的直接竞争,对全市实体商贸业的冲击非常明显。
三、为什么“虹吸效应”大于“溢出效应”?
高铁开通是“双刃剑”,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既有来自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也有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但从哈牡高铁开通五个月的情况看,体现的却是明显的“虹吸效应”而非“溢出效应”。原因有二:
1.哈牡两市产业结构高度一致、产业层次相差较大。哈尔滨与牡丹江都是三产为主的“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城市,但牡丹江三次产业的产业层次与哈尔滨没有可比性。年,哈尔滨市GDP.5亿元,是全市的4.8倍;GDP增速5.1%,高于全市3.8个百分点。年一季度,哈尔滨市GDP增速提至6.1%,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两地相同的“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注定高铁时代两地行业、产业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是全们必须面对、也必须回答的问卷。
2.全们没有真正做好进入高铁时代的准备。比如,旅游的外部宣传。囿于财力状况等原因,全市从高铁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4年多的时间里,没有让“牡丹江(即将)进入高铁时代”成为广而告之、人尽皆知的利好消息,有许多外地人甚至到现在也并不知道牡丹江开通了高铁。再比如,实体商贸业存在升级过慢的问题。从前四月大商百货大楼、新玛特和万达广场三家的经营状况可以看出,以购物为主的百货大楼和新玛特收入虽然占三家的70%,但收入增速却均大幅下降。而集购物、餐饮、娱乐一体的万达广场则“逆势”增长,说明全们在网购冲击的无奈、高铁开通冲击实体商贸“狼来了”的无助的双重挤压下,传统商贸业的升级问题亟待“破题”却很难“破题”。又比如,综合交通衔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以高铁为中心的城区向县级人员疏导的层面看,目前全市还没有很好的建立便于互转的交通体系,高铁的快速交通能力在城区以下的层面出现了瓶颈。还比如,旅游的差异化吸引力的问题,牡丹江是全业态旅游资源富集城市,但“什么都有什么也不突出”的问题困扰已久。
四、高铁是“短期阵痛”还是长期机遇?
有知名高校对京广高铁沿线的36个城市发展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京广高铁年开通之初的几年,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是:中心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三四线城市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长期看,沿线城市、特别是三四级城市的量级,都出现了跃迁式的发展。也就是说,高铁开通之初,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远大于“溢出效应”,但随着发展,“溢出效应”会逐步体现。仅就房价的变化,就可以看出高铁的机遇。长三角无锡通上海高铁后,房价大幅上涨。同理,按照商品房和住宅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倒推的方法,1-4月,全市商品房均价元/平方米,住宅元/平方米,而去年同期则分别为元/平方米和元/平方米,分别上涨19.3%和25.8%,远高于国家70个大中城市监测公布的12%的上涨率。因此,从这一方面看,高铁开通对三四线城市的短期阵痛是历史必然,长期看,仍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五、牡丹江如何把握难得的高铁机遇?
哈尔滨作为省会和哈长城市群最大的城市,具有中心城市的“天然属性”,年7月召开的黑龙江省会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了哈尔滨的优先发展地位。全们牡丹江应紧紧抓住全省加快省会建设发展和高铁开通的机遇,主动对接哈尔滨发展,融入哈长城市群,争取尽快在牡丹江隆起经济发展高地。
1.明确目标定位,用瞄准省域副中心城市解决信心不足的问题。省域副中心有2个标准:①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的人口规模(GDP亿,人口没有具体标准);②距离中心城市不能太近、也不能太偏(公里以上)。对应标准来看,牡丹江有潜力且具有成为黑龙江副中心城市的优势:一是全省5个GDP过千亿的城市有4个集中在哈尔滨西北一线(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呈现“西北多、东南少”的布局,在东南部,分布在全市周边的城市相对功能、产业都较单一(鸡鸭伊七等大多为煤城等资源城市)。东部、南部只有牡丹江较为符合标准。二是人口数量相对稳定。“五普”“六普”之间的10年里,与东北大多数城市的人口普遍净流出不同(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年第六普查相比,东北减少万),全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在万左右(但从年开始,户籍人口也开始减少,年万,年万,年.5万,这应该引起全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比对两条标准,牡丹江是黑龙江东、南部最有基础成为省域副中心的城市。
2.树立合作意识,用融合发展解决好与哈尔滨直接竞争的问题。核心城市发展越快,释放的外溢效应越早、越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在分工基础上的功能互补。牡丹江是黑龙江省和东北东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一方面,应正确看待牡丹江与哈尔滨的关系——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在高铁时代的发展中要树立强化合作的开放意识,加强与哈尔滨的协调联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交流平台、政策平台和创新发展平台,承接产业和生产要素转移,实现借势发展、借网辐射、借智转型。另一方面,要有“田忌赛马”的思维,在与哈尔滨的合作中寻求发展的切入点,避其锋芒,错位发展。比如,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省会哈尔滨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五大基地”和“四个城市”(五大基地:国家先进制造业、绿色食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通用航空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等五大基地。四个城市: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国际交通枢纽、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现在看,“五大基地”中至少有绿色食品、健康服务两个基地牡丹江能参与(牡丹江的高端食品与哈尔滨的大宗食品,牡丹江的生态资源与哈尔滨的先进医疗资源都可以实现互补),“四个城市”也几乎都是牡丹江的优势。全们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主动融入价值链和分工体系,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新型工业重镇、北国风光生态旅游胜地、国际物流集散枢纽、重要国际交通节点城市、东北亚区域合作示范城市,为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做好准备。
3.打造特色亮点,用差异化解决“来牡丹江干啥”的问题。如何打造差异化旅游的亮点是吸引人流的关键,如何让游客多停留是放大高铁效应的根本。比如在吃的方面,国内游客人均支出中餐饮费占1/4强(《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国内旅游花费中餐饮费占26%),省外的辽宁锦州有“到全们的城市吃全们的烧烤”,省内有到鸡西吃大冷面、去齐齐哈尔吃烤肉的宣传口号。牡丹江的品种、品质都比优于他们,可尝试在旅游宣传和城市品牌宣传中加入“到牡丹江吃遍东北美食”“吃正宗俄餐”等概念吸引短途周末游客。再比如,全市的跨境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资源都很突出,但目前中短线路旅游产品较多,能留住游客的长线旅游设计较少。建议应落实好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会的各项规划、措施,打造一批“串点成线”、具有吸引力的差异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先解决留人的问题,推动由“短期行”向“长期玩”转变,增加外地游客停留时间,通过推动游客在全市的吃住行消费增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比如,全市旅游要尽快打通城区高铁中心与镜泊湖、雪乡等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互联问题,应在兼顾民生出行便利的同时完善全市区域内部综合交通链条,在城区建立游客集散中心,方便游客前往各景区旅游。
4.强化产业优先,用稳定就业解决人口持续外流的问题。一个城市留住人、吸引人的关键是产业,回乡创业、返乡置业都不如回乡就业(年轻人宁可到北上广深住地下室,也不愿回家当公务员。户口、住房和事业编,不如一个有发展的就业岗位)。高铁开通后,牡丹江要特别注意“虹吸效应”带来的“产业空心化”问题,特别是全市与哈尔滨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相似度极高的情况下,一定要借鉴、吸取京广高铁沿线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现有企业、人力资源继续发挥全市行业“小而全”的特点,打好“小而特”的经济发展牌,在旅游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扶植有特色的农家游等产品,在现有工业企业基础上,着力发展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的配套产品生产企业,鼓励零售企业更新经营理念,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产品销售方式和层次等。
高铁来了五月有余,一季度全市GDP实现了5.5%的增长,较年底提高了4.2个百分点。应该说在面对马太效应,面对经济高地的虹吸效应全市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但从长期发展来看,高铁对全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高铁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需要全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审时度势,用高站位的战略思维和切实可行的战术应对来保障经济发展成果,推动全市经济步入新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qihaerzx.com/qqhezw/649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