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奎党史nbsp西满齐齐哈尔

年7月,经过考试,我以合格的成绩被录取到西满新闻干部学校学习。饮水思源,我今天能够光荣地成为我们党的一名战士,并经受住了各种艰难困苦甚至生与死的考验,矢志不渝地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去尽我毕生的微薄之力,应当说,是经过在这个学校的学习,为我的一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这个学校的创办和学习生活,使我难以忘怀,甚至历历在目。

年,东北解放战争正处于战略大反攻的前夜,西满地区已成为东北地区坚固的根据地和后方,内蒙、黑河、三肇以及辽西、嫩江等地办报,都急需党的新闻专业干部。为了迎接全国胜利,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发动群众,支援解放战争,适应革命大发展对新闻干部的需求,中共西满分局于年上半年决定,在东北解放区的后方——齐齐哈尔市,创办一所培训新闻干部的学校,定名为“西满新闻干部学校”(又称“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第十二队”),并决定:学校教学业务,由当时中共西满分局机关报——西满日报社和新华社西满分社抽人专任或兼任;生活管理由当时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负责抽人管理。校址设在军大西满分校院内(即现在齐市部队院内的一栋楼房)。任命当时西满日报社社长王阑西兼任校长,新华社西满分社社长于岩兼任副校长,西满日报社副社长吴宏毅为主持日常校务工作的副校长,新华社西满分社记者叶立平为教务长。学校设有教务处和生活管理队部,军大西满分校派黎凯同志任生活管理队长,还有政治指导员沈泉同志,张文华任文书。

莫文琦(右二)、曲庆奎(右四)与西满日报社同事合影

校舍是一座破旧的日军二层红砖营房,门窗桌凳残缺不全,开学一个月后,学校发给每人一个“马扎”、一条绳子,自己穿绑好坐用。学生70多人,每班一间集体宿舍,都是通铺,男生住楼上,女生住楼下。每天听号(军号)声作息,过着标准军事生活。每日三餐分班值日去军校伙房打饭打菜。学校还成立了革命军人俱乐部,从学生中选出主任、体育委员、经济委员、文娱委员、墙报委员。俱乐部的活动十分活跃,歌咏队几乎每天早操和课前、课间休息时都要唱上几支歌。和军大分校同学一起听报告、上政治课前,总要相互比赛拉歌子。一次集体去市里看完电影归途中,下了大雨,同学们冒着雨,步伐整齐地唱着军歌和革命歌曲走进校门。俱乐部组织排练的小戏剧、小歌舞、合唱、独唱、相声、双簧等,除在校内演出,还和学校秧歌队一起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演出。墙报上开辟各种专栏讨论、点将问答,帮助学员领会讲课内容。

当时我们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年纪轻轻,朝气蓬勃,思想比较单纯,有强烈的追求真理的渴望;但是由于多年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加上“正统观念”和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国共两党的孰是孰非等重大政治问题,尚有一些认识不清。因此学校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教学中的首位。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革命;为什么要推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政权,建立新中国。教育学生认清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本质区别;认清共产党的性质和她的奋斗目标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最终达到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并要为这一伟大而壮丽的事业去奋斗。

在学习期间,除与军大分校同学共同听大课外,还听过:

何长工讲“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无产阶级革命化”;

陈沂讲“思想改造与革命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情绪、爱好”;

陈沂讲“党的政策与宣传”;

王阑西讲“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吴宏毅讲“时局的发展和我们的态度”;

叶立平讲“‘八一’建军节的伟大历史意义”;

莫文琦在嫩江日报工作时留影

还有省主席于毅夫也给我们讲过课,这对全体学生认清大是大非,提高觉悟,坚定革命信念起了重大的作用,为全体学员在出校以后的几十年历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跟着共产党,走为人民服务的路!

从8月初开始,进入新闻理论和编辑、采访、通联业务的学习。从简要新闻史、党报史,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忘我精神;从最浅显的新闻定义讲到无产阶级新闻写作与资产阶级新闻写作的根本区别;从具体业务经验,讲到新闻写作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使一群对新闻、对报纸一无所知而又决心要作一名党报工作者的青年学生大开眼界、大开脑筋,激励我们勇敢地走上党的新闻战线。现在记得起来的老师和所学的课题有:

吴宏毅讲“关于党报”、“关于如何开展通联工作”;

叶立平讲“报业简史”、“党报的性质与任务”、“新闻记者的采访方法”;

陈航讲“军事新闻的宣传”;

方言讲“怎样进行新闻写作”;

李林讲“时事宣传在报纸上的地位、作用”、“报纸的编辑工作”;

章炼峰讲“土改政策与新闻宣传”;

殷参讲“新闻记者的采访”;

韶华讲“新闻摄影报道”。

年9月莫文琦(前中)率嫩江日报记者田百成(右四)、李月林(右一)、经秋怀(右三)在杜蒙采访时留影(焦明智摄)

由于这些老师都是实际工作者,所以他们的讲课,既不是生搬教条,也不是杂乱无章的经验介绍,而是从自己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概括。听起来既有深度又很实际易懂。课堂里既有静静、入神的聆听、速记,也有风趣深刻的实例引起的欢笑。至今依然记得,吴宏毅老师讲到,太行山上的一位党报工作者,在敌人屠刀下壮烈牺牲时的情景。同学们的滴滴泪水洒在腿上(代替书桌)和笔记本上。叶立平老师在讲课中,引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演出的话剧《前线》中的故事,对那位“客里空”记者的可笑形象,发出轻蔑的笑声,在笑后沉思中又加深了对“党报必须完全真实”的认识。讲军事采访的老师,讲到解放军攻打四平市时,让被俘的敌城防司令陈明仁的弟弟(敌炮兵团长),走过解放军炮兵阵地,把他说的两句话:“这里没有苏联大炮”、“这里也没有北朝鲜炮兵”写进新闻报道,揭穿了敌人的造谣,显示出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敏锐和机智。

现年93岁的莫老精神矍铄(李贺摄)

说起来,那时的学习环境是艰苦的。我们时常是在天地之间树荫下大课堂里学习、听课,国民党飞机欺我们无高炮,也来空袭,吃的是高梁米白菜汤。但我们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学习时间以外,总是欢声笑语,歌声嘹亮。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既艰苦又幸福欢乐的环境中吮吸着党的乳汁,健康成长。

每天阅读《齐齐哈尔日报》是莫老

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李贺摄)

这年金秋时节,我们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推进的形势下,提前毕业了,分赴黑龙江、内蒙、辽宁等地从事党的新闻工作。一部分同学开赴前沿报社——胜利报,以后随军前进——由白城子、通辽、锦州、沈阳,直到东北全境解放。据现在部分同学的通讯得知:我们那些同学工作地域有在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内蒙、贵州、青海的。工作部门有从事新闻、政协、医务、党务、政府、交通、文化、理论、宣传、国家安全、商业、科技、纪检、教育、出版等16个方面,其中一直从事新闻工作的占多数。服务层次,从中央一级机关到省级、地市级和县级都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一定贡献,犹如沧海中的滴水,烈焰中的火星,都为人民革命事业发了光,尽了力!

近5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共西满分局创办西满新闻干部学校,确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她为培养党的新闻干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我们党的新闻教育史的重要一页!

(据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情系鹤城》/作者系齐齐哈尔日报社十四级离休干部/题图:莫文琦在西满新闻干校学习时留影)









































澳门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qihaerzx.com/qqhezw/6362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