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丨中日大战的一场彩排上
01
今年年初,抗战从八年悄然变成了十四年。
其实,早在05年,史学界就结束了关于抗战到底是八年还是十四年的争论,一致认为抗战应该是十四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12年后才正式宣布抗战是十四年呢?
很简单,历史是历史,政治是政治,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如果抗战变成了十四年,会有损中流砥柱的地位,因为前六年的战场上几乎没有中流砥柱的影子。
为什么说几乎呢?因为还有东北抗联。东北抗联与与中流砥柱有点关系,但是关系也不是很大,毕竟在江西闹革命也不容易,每天不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就是在山沟沟中跑路,顾不过来,联系早就断了。到后来,抗联实际上是苏联人支持和指挥的,与江西和延安没什么关系。
既然前六年没有中流砥柱的影子,那么战场上是谁在抵挡日本人呢?
反正肯定不是空气。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全面抗战的前六年发生了哪些大的抗日事件。
年11月江桥抗战,马占山指挥三个旅在嫩江桥上阻击进犯齐齐哈尔的日军,这是九·一八事件后,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的抵抗日本人。
年到年,东北抗日义勇军(民间自发的)在各地坚持游击战,打击日军。
年1月,一·二八事变爆发,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在上海抗击日本人。
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国军几十万大军在长城一线阻击日军向华北平原推进。
年11年,绥远抗战,傅作义部粉碎了日伪军入侵中国西北的企图。
以上事件看似杂乱,实则是一串连锁反应。
先是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撤退,东北人民自发组成义勇军抗击日本人。
日本人占领了东北后,为了掩护成立伪满洲国,转移侵略焦点,日本人在又在上海搞事情,挑起一·二八事变。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在东北站稳了脚跟,开始得陇望蜀,向关内进犯,长城抗战爆发,中国军队战败。
长城抗战后,日军停止了南下的步伐,转而向西入侵察哈尔和绥远。
以上一系列事件都伴随着中国人民的反抗和不屈,都伴随着中国军队流血和牺牲,怎么能不算抗日呢?
话又说回来,进步的慢点也是进步,总比开倒车好。
02
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军队与日军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较量是长城抗战,为了争夺长城防线,中日双方几十万军队在古战场展开厮杀,前后激战数月,战争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战败结束。
狗血抗战片看多了,视线突然转移到了正面战场,感觉比较奇怪。
攘外必先安内嘛,怎么会抗日呢?
攘外必先安内,安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付国民党内的反蒋势力,二是对付共产党。
其原话是:故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实际上,古今中外,攘外必先安内无论放在哪里都是正确的选择,之所以谴责攘外必先安内,是因为当今掌握话语权的人是当年被安内的对象之一。
试想一下,不削平国内割据势力,不整合国家资源,哪有实力对付外敌?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今天的主题——长城抗战。
在说长城抗战之前,我们先弄清楚几个地名。
众所周知,内蒙古自治区是本朝才设立的,在民国时期,内蒙古分属于绥远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宁夏省以及黑龙江省,具体请看地图:
▲中华民国全图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和华北平原之间,隔着一个热河省,热河省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辽宁省的南部,该省于年被撤销。
热河境内多为高原山地,地势易守难攻,省内遍布军事重镇,自古以来,热河一带都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民族南侵的屏障,热河地带一旦失守,敌人就可以直驱长城脚下,进而席卷华北平原。
九·一八事件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三省,并把热河省划入了未来满洲国的的疆域,占领锦州之后,日军频繁骚扰热河边界,挑衅驻守在山海关的中国守军,这样热河省便成了抗日的最前线!
对日本人来说,热河是关内和关外的一个战略缓冲地,它可以屏蔽东北,也可以作为继续南侵的跳板,同时,占领热河可以切断关内支持抗日义勇军的物资补给,进而维护伪满洲国的安全和稳定。
对中国来说,热河不仅可以可以将日军的侵略势力挡在关外,也可以作为日后收复东三省的桥头堡,只要保住热河,就可以保持对东三省的战略进攻的势头。
如此重要的地方,日本人肯定势在必得。
如此重要的地方,中国应该会派精兵强将入驻热河,加强热河的防御。
蒋介石是这样想的,但却无法这样做,原因很简单,热河不是南京政府的地盘,鞭长莫及。
▲晚年汤玉麟
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是张作霖的把兄弟、东北军元老,从年任热河都统以来,汤玉麟盘踞热河七八年,已经成了热河的地头蛇。
本着「为官一任,为祸一方」的宗旨,汤玉麟在热河聚精会神搞破坏,一心一意谋钱财,不断开创贫穷热河新局面。汤玉麟家族不仅通过横征暴敛、种植鸦片压榨活人的钱,而且连死了上千年的人都不放过,为了搞钱,这货把境内的辽朝帝陵给刨了,将无数文物宝贝收入私囊,一时舆论哗然。
显然,要抗击日本人入侵热河,汤玉麟是指望不上了,热何人民恨汤玉麟胜过恨日本人,对热河人民来说,皇军来了不是侵略,而是解放!
对蒋介石而言,热河关乎中国未来的抗战前途,为长远着想,必须搞掉昏聩的汤玉麟,否则,热河抗战无从谈起,华北局面会持续恶化。
汤玉麟属于东北军系统,要解决他,必须依靠张学良。
在讲中原大战时我们说过,因为在关键的时候押中了宝,中原大战后张学良不仅获得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还获得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一时风头无两。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虽然失去了东北老家,但关内地盘一分没少,少帅仍然是当时中国军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对于蒋介石搞掉汤玉麟的想法,张学良是什么反应呢?
呵呵~
年1月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为了反制日本人,蒋介石计划将宋哲元、庞炳勋、孙殿英等部调往热河,吸引日军注意力,形成对日威慑。
张学良:我反对!
之后,蒋介石密带电张学良,建议秘密派遣军队,迅速果断的搞掉汤玉麟,造成既成事实。
张学良:我反对!
6月,行政院院长汪精卫携蒋介石手谕面见张学良,要求张学良解决汤玉麟并派精兵进驻热河。
张学良这次没有说我反对,而是拿出了一张比汪精卫身高还长的清单:汪院长,清单上的东西(后勤保障、军火物资、钱款)到位,我就出兵。
汪精卫一看,差点没晕过去,我顶你个肺,你嗑药傻了吧!
想当年汪精卫也是一枚坚决主战的领袖,如此正义的要求竟然被张学良那黄毛小子将了一军,实在气愤不过,回来后,汪精卫就以慷慨的气概和雄辩的口才隔空撕逼张学良,痛斥张学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割据一方,消极抗日,上对不起党国,下对不起人民,要求张学良引咎辞职。
汪精卫还说了,自己是堂堂行政院院长,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居然无法指挥张学良,很没面子,不想干了,愿意辞职,以此表明他拉张学良下马不是基于权力斗争!
此事一出,张学良自改旗易帜以来赚得的名誉积分全部清零,全国舆论一致指责张学良是垃圾。
他娘的,九一八不抵抗,现在还不敢抵抗,软骨头,汉奸
#¥%……面对严重的舆论危机,张学良一边声泪俱下的自我检讨,表示愿意和汪精卫一同辞职,一边命令东北军将领向中央政府通电,挽留自己。
鱼儿离不开水啊,瓜儿离不开秧,东北军离不开张少帅~
根基深了,舆论算个屁,实在不行,随便抛个娱乐圈狗血事件,舆论焦点就被转移了。
张学良和汪精卫撕逼,蒋介石不得不出来收拾烂摊子,最终的结果是张学良辞职但继续执掌华北大权,汪精卫辞职(自愿的),中央政府提供部分军费,张学良出兵热河。
03
时间很快到了年年底,此时日军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始腾出手来对付热河。
从东北入关,必须拿下山海关。山海关乃天下第一关,地势险要,非常适合防守,但今时不同往日,山海关此时基本上是摆设,因为山海关及附近一直就驻扎着日军。
清末拳匪暴乱,八国联军侵华,大清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北京到山海关一线的重要据点都有帝国主义军队驻守,这其中也包括日军。
年12月底,日军已经在山海关及其附近集结了多人,配备飞机坦克,山海关附近的海面上还有日军军舰游弋,除此之外,山海关背后的秦皇岛也有日军,而驻守山海关的中国军队只有东北军何柱国旅下面一个团。
年元旦,日本突然宣布从山海关城撤侨,并向中国军队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军队立即撤出山海关。
如此重大事件,何柱国当然不敢擅自决定,呈报张学良后,张学良给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指示:不战、不和、不守、不走。
what?何柱国接到指示后很无语,无语到想要拿豆腐拍死自己。
四不方针虽然令人匪夷所思,但却不是张学良发明的,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两广总督叶名琛对付英法联军的手段,只是叶总督多了两不:不降、不死。
日本人才不管你几个不呢,要么滚蛋,要么消灭。
2日,日军开始进攻山海关中国守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激战至3日晚,中国军队丧失所有阵地,被迫撤退。此战东北军表现的异常勇猛顽强,虽败犹荣!
鉴于张学良的无能和热河前线的情况,西北军和晋军将领宋哲元、冯治安、刘汝明、商震、庞炳勋等人深感事态严重,联名电告蒋介石北上主持大局。
蒋介石表示,自己可以北上,为了支援热河抗战,还可以调6个中央军师北上。
对此,张学良是拒绝的:委员长日理万机,哪有时间北上,这事我能搞定,中央如果想支援,可以多给点钱和物资,其他的就不用了。
经过讨价还价,张学良最终允许宋哲元的西北军和商震的晋军开进平津,随时支援对日作战。
对于热河抗战,张学良也很纠结,他不是不想保热河,但是他有很大的顾虑:日本人打来了,地盘没了,蒋介石中央军来了,地盘没了。
为了保住地盘,张学良才一再拖延备战,一再反对中央势力介入。在他看来,如果东北军奔赴抗日前线,和日本人把老本拼光了,就会便宜蒋介石,让中央政府坐收渔翁之利。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张学良的如意算盘是让汤玉麟和撤到热河的东北义勇军在一线抵抗日军,东北军投入部分兵力在二线节节抵抗,迟滞日本人的进攻,最后东北军主力依靠中央军、西北军、晋军的支援,反攻热河,这样皆可以避免损失过大,也可以借鸡生蛋,保住地盘。
张学良虽然是花花公子,但也不傻,颇有心计,只是这货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却往往自鸣得意。
他也不想想,大家都是混了几十年的老油条,谁也不比谁傻,你的地盘你都不守,别人凭什么借鸡给你生蛋?
2月19日,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张学良才开始重视热河,准备抵抗。
他将汤玉麟的2万人组成第五军团,将孙殿英部2万人和撤下来的5万东北抗日义勇军组成第六军团,又张作相指挥,负责热河的一线防御,又将万福麟的第四军团4万多人开进热河,负责热河二线防御。而东北军主力第一、二、三、七军团却在平津察绥一带作为预备队。
张学良的意思很明显,让异己势力当炮灰,保存自己实力。
为了拿下热河,日本方面调集十万人,其中包括5万关东军精锐和5万伪满洲国军队。
▲热河战役示意图
年2月21日,日军兵分三路,向热河发动了全面进攻,东北军一线的9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尤其是汤玉麟部,几乎是望风而逃。孙殿英部倒是打的非常勇猛顽强,只是孙部装备太差,无法改变整个战争态势。
▲日军进攻热河
战斗到3月2日,一线部队全部瓦解,汤玉麟知道大势已去,扣留了几百辆运输弹药的汽车,满载多年搜刮的金银财宝,带着他的小姨子,跑啦,我们没办法,拿着钱包低抵工资,原价·······
▲日军进攻热河
一线部队的溃败严重打乱了万福麟二线部队的布署,也狠狠打击了二线部队的士气,万福麟万万没想到日军的进展如此神速,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日军打的节节败退。
▲日军进攻热河
3月4日,热河省会承德失守,东北军全面撤退。
短短13天,十几万部队大溃败,热河沦陷,平津危急,战局恶化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蒋介石不得不停止第四次围剿,从江西前线赶赴保定主持大局。
张学良知道这次玩砸了,不得不于3月10日宣布下野,扔下一堆拉摊子后,前往欧洲戒毒。
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北平军分会委员长,负责处理华北战事,替张学良擦屁股,同时急调中央军和西北军、晋军北上,抵挡日本人继续南下。
05
热河失守后,中国军队退往长城一线。
古老的长城是中国军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屏障,而如今,这条祖先留下的巨龙不得不再次承担起抵御外辱的责任,更悲催的是,在现代化战争面前,这个古代防御工事根本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说到底,只能是牺牲,再牺牲,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从热河到平津一带,有几条公路通往热河,这几条公路分别经过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界岭口等几个长城的关隘,因此,这些扼守公路的关隘便成了中日双方争夺的重点,也成了长城抗战的核心组成部分。
何应钦镇守华北后,开始积极调整部署,准备长城抗战。
东北军在长城一线的布署是这样的:古北口,由王以哲和张廷枢的两个师把守;喜峰口,由万福麟的两个师把守;界岭口,由何柱国部把守;此外如冷口等关隘,则配备少量部队把守。
总体上看来,东北军的布署兵力还是稍显薄弱,鉴于此,何应钦加强了一线防御力量,他将中央军三个师组成17军北上,赶赴古北口,同时命令宋哲元西北军29军开赴喜峰口,命令商震晋军32军防守冷口。
在二线,何应钦命令于学忠的防守天津,张作相的部队防守北平,傅作义的部队防守察哈尔。
三线,中央军几个师正在向华北集结。
此时,可供何应钦调遣的部队超过25万人,在数量上远超日军,但是,中国军队在整体实力上并不占优势。
武器装备、体能和训练、指挥和士气,中国军队都完败,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人多和地利,以人数伤亡和国土沦丧迟滞日军。
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即将打响!
(图片来自网络)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qihaerzx.com/qqhexw/64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