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奎文史齐齐哈尔站人饮食习俗之三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525/7168769.html

主食的吃法

谷子的吃法。谷子,粮食统称“五谷”可见谷子的重要。谷子因颗粒小,生命力强,故有“五谷之首”、“谷神不死”之说。谷垡碾成米,即小米。小米养脾,小米粥老少皆宜,尤为产妇为重,因正气受到了损伤则以小米粥调养。

焖小米饭。米量、水量、火候都好,焖出来的小米饭,粒粒开花,柔软爽口。其锅嘎巴,焦而不糊,香而酥脆;锅巴炝汤或浇汁,既饭又汤。

捞小米饭。宽水响边米下锅,煮至小米伸腰捞进盆里,隔水蒸炖“咕嘟”15分钟即好,新小米有米香,汤发粘,米粒不散,捞干饭不出数,但入口肉头。因吃小米饭不能吸气,待米粒进嘴上再喘气,易呛,故有“小米饭噎嗓子,高粱米饭拉嗓子”、“吃饭不离汤,到老胃不伤”、“饭汤总比凉水强”之谚。饭汤是上好的饮品,又是炖茄子、白菜用的汤。

小米饭小豆腐。小豆腐是将豆汁点卤水不压成块带汤上桌,桌上有瓦盆,盆上放高粱杆的箅子,倒入后,汤流入盆,豆腐鲜嫩。

小米饭炖小鱼。站人方言将“姨”读作“音儿”,童谣:“姨、姨,花肚脐,小米饭炖小鱼”。

龙虎斗。用小米、高梁米和红小豆焖制的干饭。“龙、虎”分别寓意高梁米和小米,“斗”与“豆”谐音,故名。“小米红豆饭,越吃越没够”。

稷子的吃法。糜子、稷子通称“黍米”,稷子用锅水煮到外壳开小口子为好,称“熟稷子”晒干垡(碾米),叫稷子米,又叫“糜子米”。关于稷子米,《本草纲目》记载:“稷补”,甘草,益气和中、利脾胃。稷子米,像小米,但比小米粒大,没有粘性,若是做不好可就刺嗓子眼了。

稷子米饭。开水下锅,八成熟捞进盆里,隔水蒸炖15分钟即好,粒大松散,疏爽香美。加芸豆(产自站人故乡云南,故名),做成红豆饭,再配鲫鱼汤,是逢年过节待客佳食。

塔哈站人除与满族、达斡尔族人做鲫鱼汤外,“稷子米饭鲫瓜汤”是将米与鱼弄在一起做成一种食品,其做法:做鱼之前,要将稷子米用凉水泡过夜才能用,再将个大又肥实的活鲫鱼养在大洗衣盆里,水里得加盐,养得天数越多越好。目的是让鱼吐净肚里的泥沙。到了吃的时候,捉出鱼来,用小刀在前胸第三根骨横着一划,顺势一掰鱼身,就挤出苦胆来。去了胆的鱼,仍是活蹦乱跳。挤胆是技术活,弄不好,胆破鱼苦,没法吃了,故有“一个苦胆苦了一锅汤”之谚。这时,大锅一边烧上水,煮上稷子米。水将能烫手时,就把去了胆的活鱼投入水中(不用刮鳞,不去下水),鱼进了热水就猛劲儿地吞咽,于是稷子米也就进了鱼腹,再加火煮熟。开锅时,因吃多了米,本是扁扁的鲫鱼,米熟了膨胀,鱼会成了球一样的大胖子。这鱼这米开锅就烂,这时,饭桌上摆“四个小菜压桌碟”(韭菜花、蒜茄子、卜留克、酱黄瓜),每人一个浅底盘子,汤端上来,看着奶油一样,乳白泛黄,全看不到鱼,鱼全泻在汤中。这种鱼香,这汤浓厚,这口中感觉,清醇、爽口、滑溜、鲜亮。每人盘中一条鱼,但这鱼并不是谁都吃得了的,吃不好,吃瞎了,就是一团糟。这就是吃的底蕴:先用筷子逆头一拨,将鳞拨去,鱼鳞已连成一片,劲用得好,一拨一张就下来。再顺鱼屁股眼一划,“噗”,放出一股热气,放气时,用鼻子一闻,气开七窍,一种美味舒服得很。熏人的香气散开后,就露出白白的鱼肉。鱼肚鼓鼓的,装满了米,扯将出来,是一个团子,它的味是最好的。再吃鱼肉,吃了这面,翻下身,再吃那面。鱼汤是无盐的,边吃边挟小咸菜,小咸菜多样加上鱼汤,组合出来的就是百味无数的滋味了,那味道走通了七窍八脉。

稷子米饭易回生,泡稷子米饭汤,即原汤化原食,汤酸点好喝。

炒米。把带壳的生稷子米用文火炒,米变成深黄色,碾米即成。炒米可以干嚼着吃,也可泡热奶或泡酸牛奶里吃。

稷子米面食。面用开水烫一半,和好,发酵好,用上碱(自产,扫碱土熬成)可蒸发糕或豆包,烙勺糕。发酵多日后碾臭米面做酸河漏,酸汤子,俗称“臭糜子”。酸河漏,一般春、夏、秋吃。酸汤子,冬天吃,其做法右指夹汤子夹,左手捧汤子面,和右手攥到一起,一捏一甩,筷子粗细尺把的条子儿甩到滚烫的锅里,酸汤子细品慢嚼,满口米香,淡淡酸味。用糖稀(甜菜疙瘩熬制)猪油(板油炼的)与面和好。烙熟叫夹馅烧饼。

黄米的吃法。大黄米。系黍之粘者,即粘糜子。小黄米,系谷之粘者,即粘稷子。粘糜子碾成米,即大黄米。

  黄米饭。又称“腊八粥”,俗称“拉拉粥”,拌糖或猪油吃,粘乎乎,油奶奶,香喷喷。

  粘(黏)豆包。满语词汇“饽饽”,用粘米做成,耐饥以便于携带。淘粘米时各家各户都要起大早,首先淘米,把大黄米淘净沙子,用吸汁楞(一种竹筐)空出水分之后凉大半干,用爬犁拉到碾房碾成面。去生面味,温水和好用大盆装好封严放在热炕头发酵,待发出酸味后,芸豆馅,既精致又劲道,上品;小黄米面做好皮,小芸豆馅,黄中透白,不够劲道,中品;粘苞米面做的皮,红小豆馅,色泽虽黄,甜味不足,下品;粘大米面豆包可与大黄米面豆包媲美;大黄米面豆沙馅,豆包之极品。

  苏叶饽饽(外包苏叶而得名),油煎吃香甜可口。水团子,,将黄米用水浸泡后磨成面,再以温水和之,用手捏成扁圆状,投入清水锅中煮之。因入锅后打浮漂起,俗称“漂饼”。

  剪子股。将黄米洗净泡开,蒸熟后置于黄米面上,用木榔头捶打成泥状,随打随加入炒熟的黄豆面,打好后搓成的条并变成剪子把之式,入油锅炸至金黄色即可食之。

  淋浆糕。将黄米面兑入清水搅匀,使成稠状,倒于撑开的布上,下以容器接之。细粉面随水经白布淋于容器中,再将淋出的粉浆摊在屉布上,蒸熟切块,蘸糖食之。粉质细腻,松软香甜。

  豆面卷子。又称“豆面饽饽”。春季黄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入锅蒸熟,擀为薄片,再将黄豆炒熟面匀撒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为1-2寸长的卷子,其色金黄,食之粘且香。

  驴打滚儿。将黄米面以水合匀,中裹红糖为馅,上锅蒸熟取出。再将黄豆炒熟后磨面铺于面板上或置之簸箩中,以蒸熟之黄米糕于豆面上滚沾为球状,食之粘香适口。

此外,还有黄面饼、酸饽饽、粘火勺、粘糕(也叫年糕、“切糕”)童谣:卖切糕的真狠心,拿着四两当半斤。买的咬一口,卖的才放心。

粘食俗称“粘干粮”,故有“别把豆包来当干粮”之谚,“豆包上供,越供越硬”,豆包是祭祖祭神的供品。“打坯叉墙,活见阎王”及割谷子等累活吃粘食。“粘干粮、米水饭咸菜干”已成为塔哈站人饮食风俗之一。

荞麦的吃法。荞麦,属蓼科,性冷梗三,磨出面白如票,味甘香。谜面:“三块瓦盖个庙,里边住个白老道,”谜底:“荞麦”。塔哈站人的枕头和摇车口袋都装有荞麦皮,说是去头火,解心毒。

荞面河漏,也是轧出的面条。其使用的工具是“牛哈拉巴”(牛肩胛骨)用铁钉出轧成许多排筷子粗的眼,然后把和好的荞面在“哈拉巴床子”上一下一下推挤,漏下来的面条,直接下锅煮熟,吃浇卤或原汤都可以。用玉米面也能做“河漏”。后来又有了杠杆木头“河漏床子”。有一谜语形象地展现轧制河漏的情状:“上房格登登,下房苇子颠。白马喝清水,小姐扒门看”。首句描绘轧制时河漏床子因受力发出“格登格登”的声音;二、三句写被压成的面条如苇棍颠抖地落入锅中,犹如白马饮水;末句描写少女侧门看煮制河漏的专注神情。

油梭饼。油梭,又称“油吱啦”即炼猪油后余渣。故有“油梭发白,短练(炼)”之歇后语,先将油梭切成碎块,合入玉米面或小米面中,加适量温水揉成面团,擀为圆饼置平锅中烙熟即成,其味香而不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qihaerzx.com/qqhely/6451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