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dquo没落rdquo到l
在达斡尔语中“呼兰额日格”意为红色的江岸,久久传下来,“呼兰额日格”便传成了如今的“富拉尔基”。富拉尔基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西南27公里,在美丽悠长的嫩江环抱中,坐落着这座享誉“钢铁机械城”的地方。
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这座城市曾拥有许多独有的历史印记,这样的印记不仅仅镌刻在了城市上,更对这座城市的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在国内外需求下滑的双重压力下,这里也曾被许多人打上了“没落”的标签。
但是富拉尔基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充分利用当地工业企业集聚、技术人才储备雄厚的优势,以改革促创新,推动中国一重、北满特钢等“老字号”重新焕发出活力。同时,围绕“国字号”企业,做足“吃配”文章,实现了区内多个产业的协同发展,使这个传统的工业老区变身为人才汇集、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区,“重生”已经成为当下富拉尔基最新的标签。
建龙北满特钢的生产一线。资料照片
老国企吹响改革号角:从改革中获生机
在新中国“一五”时期投资建设的个重点项目中,第一重型机械厂、北满特殊钢厂、富拉尔基热电厂均坐落在富拉尔基。
走在富拉尔基区的街头,随处可见极具苏式建筑风格的职工住宅楼,环抱着几座大型工厂,鳞次栉比的烟囱,就像是富拉尔基作为工业区的一张独特名片。然而,因长期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富拉尔基区一度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区域经济每况愈下,影响着这里几十万人的精神劲头。
“企业亏损,除了直接影响职工收入水平外,更让很多人感到迷茫、失望、慌张。”中国一重一线职工李明说。
“富拉尔基区因企而建,因企而兴,全区要振兴发展必须重振老国企的雄风。”无数次反思和碰撞中,广大富拉尔基干部群众达成了共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率先从两家老牌国企开始。
年,我国装备制造“航母”企业——中国一重率先吹响改革号角,痛下决心,向企业自身的顽瘴痼疾开刀。
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说,这次改革从各级班子入手,重点治理干部慵懒散漫、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风,畅通了干部向“下”的渠道。改革后,企业中层干部由人缩减至人,比以前减少了40%,公司管理人员占比降至6.5%,一线人员比例升至57.2%。
改革大大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年初,中国一重一举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年上半年,中国一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2.2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
紧随中国一重的改革步伐,东北特钢集团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也完成了历史性的嬗变:年公司的重整计划草案获一次性表决通过,建龙集团入主北满特钢成为实际控股人,北满特钢艰难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实质突破。
通过重整,建龙集团为北满特钢化解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历史包袱,企业轻装上阵,重新焕发出活力,年就实现了主营收入41.7亿元,利润总额1.05亿元。今年一季度,又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同比增长82%,利润总额万元,而去年同期却为-万元。
统计显示,年,富拉尔基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比年增加.4%和95.3%;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比年增加63亿元,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
让独木变成林:重配套讲协作发挥集群效应
富拉尔基并不是个人口特别多、地域特别广的地区,甚至走在街上,不同企业的职工都有可能彼此认识,可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几家企业的联系却并不紧密。许多富拉尔基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几家企业单打独斗都有着不错的技术功底,可为啥没有影响力?关键在于没能攥成拳头!
“一直以来富拉尔基区内的‘国字号’企业与地方企业各自为战,缺乏分工协作和技术交流,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合力,这种状况限制了全区产业的升级和整体规模的提升。”提及富拉尔基区域发展的短板,富拉尔基区委书记谢广全说。
如何改变当地企业间壁垒林立的状况?富拉尔基区从发展“吃配经济”入手,探索依托大企业发展地方配套企业,打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界线,培育壮大专业化强的产业集群,使产业规模迅速膨胀。
记者近日在齐齐哈尔富重传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师傅们正在为钢铁厂加工配套设备,这家企业主要为中国一重生产配套产品和核电加氢产品。
“现在加工的是为日照钢铁公司生产的工作辊轴承座,工人目前正在加班加点抢抓工期。”企业生产计划部部长盖玉林告诉记者,公司在给一重做配套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逐渐得到全国其他大型企业的认可,如今企业生产的各种减速机、大型十字万向传动接轴和成套剪切设备等产品,已经销往全国7家钢铁公司。
目前,富拉尔基区内配套企业达23户,其中9户企业在铸锻造、装配以及小型机加件等方面与中国一重开展合作,合同金额由年不足万元增加到近3亿元,而在为大企业配套的过程中,许多企业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
构建长期发展要素:鼓励创新、珍惜人才
富拉尔基区注重通过自主创新,凝聚技术和人才,提升品牌竞争力,使产业在不断升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核电常规岛整锻汽轮机低压转子是百万千瓦核电设备中的关键部件。为打破国外垄断,中国一重的技术人员克服了锻件重量超大、设备能力要求高、加热工艺复杂等挑战,独创了注流合浇-吨级超大钢锭制造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大AP核电常规岛汽轮机整锻低压转子。
提起攻关过程,参与了当年24小时连续浇铸会战的时任炼钢分厂厂长刘海澜眼眶湿润:“在这项新成果的研发中,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伴随着创新发展,产业升级也在不断加速。轧机建设项目是建龙北钢重要技改项目。建龙北钢党委书记王伟光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连铸坯可提高成材率0.23%,棒材成材率提高4%,煤气消耗降低立方米/吨,产量提升至吨/月。
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富拉尔基区依托制造业,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引进燕山大学成立技术研究院,充分利用院士、博士工作站及各类产业研究院和工作室等创新平台,柔性引进各类人才余人。
据了解,目前富拉尔基区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了人才聚集平台,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qihaerzx.com/qqhejy/646506.html